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j9九游会2023年全年投资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24 19:33点击次数:
 j9九游会2023年全年投资报告评级项目数量与2022年全年的375个上升明显,增幅为15.73%,其中一季度评级92个,二季度评级104个,三季度评级119个,四季度评级119个。全年项目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也与近年来信托行业总规模的增长趋势一致。  从产品评级分布来看,2023年共有1个A级别项目;B级别项目370个,占比85.25%,相比于2022年的88.53%略有下降;C级别项目58个

  j9九游会2023年全年投资报告评级项目数量与2022年全年的375个上升明显,增幅为15.73%,其中一季度评级92个,二季度评级104个,三季度评级119个,四季度评级119个。全年项目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也与近年来信托行业总规模的增长趋势一致。

  从产品评级分布来看,2023年共有1个A级别项目;B级别项目370个,占比85.25%,相比于2022年的88.53%略有下降;C级别项目58个,占比13.36%,相比于2022年的9.6%有所上升;D级别项目5个,占比1.15%,相比于2022年的1.87%有所下降。从结构来看,与2022年相同,依旧是绝大部分项目集中于B评级,但未过评级项目(C与D评级)的数量及占比相比于2022年均有所上升,这说明虽然市场上项目数量多了,但我们并没有放松标准,而是提高了准入门槛,对风险把控更加严苛。

  2023年共有58个C评级项目,相比2022年增加22个,占比13.36%。其中20个项目所在区域有过负面舆情,包括潍坊区域、聊城市、金堂县、都江堰、西安下辖部分开发区;13个项目底层投资标的不明确,合同中规定的投资范围较广;6个项目为TOT或TOF,存在嵌套;4个项目所在区域经济、财政情况较差,且债务压力很大;3个项目疑似信托公司通道业务,信托公司并非实际管理人;3个项目交易对手资质较差,且区域再融资环境不佳;3个项目结构设计存在较大风险;2个项目交易对手已有非标违约舆情;2个项目信托公司自身负面舆情较多;2个项目非纯政信项目,偏房地产项目,风险较大。

  2023年共有58个D评级项目,其中4个为民生信托发行的产品,民生信托已有多只信托产品暴雷,负债和诉讼缠身,持有的多家公司股权已被冻结,其大股东泛海控股已面临终止上市风险,因此评级为D;1个为信托公司通道业务,且属于工商企业类项目,交易对手公开信息少,风险较大。

  从信托项目发行方来看,2023年全年评级的信托产品共涉及到17家信托公司,包括金谷信托、华鑫信托、大业信托、国元信托、陕国投信托、山西信托、长安信托、云南信托、国民信托、山东信托、天津信托、光大信托、五矿信托等17家信托公司。

  2023年发行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金谷信托、华鑫信托、大业信托、国元信托和陕国投信托,这5家信托公司发行数量总和占比达到91%,

  其他信托公司产品数量比较少,低于20个。前五大信托公司里,以金谷信托和华鑫信托发行的项目为主,其中金谷信托发行产品数量最多,为153个,占比35.25%;其次是华鑫信托,135个,占比31.11%;大业信托共56个,国元信托27个,陕国投信托24个,分别占比12.9%、6.22%和5.53%。

  前五大信托公司里,金谷信托、华鑫信托、大业信托均为实力强劲的央企控股的信托公司;国元信托和陕国投信托均为地方政府控股的信托公司。

  2023年,评级的434个项目中有413个项目属于纯政信类项目,这也延续了好信托网成立以来的理念,持续深耕政信领域。

  尽管近年来经济环境表现低迷,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大,政信领域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但是从整个市场来看,政信项目依旧是兑付记录保持良好的投资品类之一,目前大部分区域依旧非常稳健,再叠加中央逐步落地的一揽子化债政策,未来城投基建依旧是值得投资的领域之一,2024年我们依旧会专注于政信领域,同时严格把控好风险。

  2023年评级的413个纯政信项目,结构依旧是非标融资、永续债权投资以及标品投资三种模式,其中非标融资占比最高,达到40.19%,永续债权投资和标品投资分别占比34.38%和25.42%,三种结构占比从全年的统计来看,和2022年分布基本相同,但分季度来看,仍有较大变化,在监管非标转标以及压降非标融资额度的要求下,上半年标品投资一度成为占比最多的类型,但是单一城投债投资标的的标品信托本质上仍属于非标融资,随着下半年信托三分类的实施,配套的指导口径中也明确表示要分散投资,投资单一城投债的产品逐渐减少,到年底市场上已基本没有新发行的此类产品了,目前新发行的产品主要集中于非标融资和永续债权投资。

  2023年评级的413个纯政信类项目分布的区域包括江苏、山东、四川、重庆、浙江、陕西、广东、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天津、福建、江西、安徽等15个省份及直辖市。

  江苏区域依旧占比最多,项目数量达201个,占比达48.67%,相比于2022年均有所上升,占据了政信领域的半壁江山,江苏区域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良好的兑付记录,加上本身经济、财政实力的雄厚,金融资源丰富,在市场上很受投资者信赖。

  山东地区紧随其后,数量也达到了60个,占比为14.53%,但是相比2022年有所减少,主要是由于山东省潍坊区域2022年下半年以来的负面舆情,并且2023年风险进一步蔓延,青岛李沧也出现延期。目前市场上存续的山东区域的项目仍然不在少数,但基本上都避开了已发生过非标违约风险的区域,同时信托公司也减少了山东项目的发行。对于区域而言,信用就是黄金,如果信用被击穿会严重影响后续再融资环境,进一步影响到该区域的发展,因此各地政府也纷纷发文,要重视政府债务问题,保证不发生债务系统性风险。

  四川和重庆区域项目的发行主要集中在2023年上半年,下半年随着各地化债政策逐步落实以来,四川和重庆有较多项目提前兑付,这也说明区域的资金压力得到缓解。

  陕西省项目相比于2022年有所增加,主要集中于西安下辖开发区以及咸阳区域,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西安部分开发区已经有非标违约的舆情,因此对于该区域项目要更加谨慎,严格筛选交易主体。

  根据信托业协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2.64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1.5万亿元,增幅达7.09%。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信托资产规模自2022年2季度同比增速逆转为正,连续6个季度保持正增长,在稳健增长中保持基本盘稳定。

  信托资金标品投向形成普遍共识。从最新的资金投向来看,投向证券市场(含股票、基金、债券)规模合计为5.75万亿元,合计占比34.96%,增幅持续攀高,比年初上升5.97%,年内其占比也持续提升,可见非标转变趋势明显,投资证券市场已成为信托行业转型的普遍共识。

  传统信托业务规模进一步下降。随着转型的持续深入,传统三大类的资金投向规模进一步下降。投向工商企业和基础产业资金信托规模分别为3.78万亿元和1.52万亿元,共计5.3万亿元,同比下降合计2851.18亿元,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的根本宗旨,信托业如何更好地平衡业务开展与支持实体经济、将资金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也是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三大类项目中,房地产领域是受影响最大行业,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资金规模持续下滑至三季度末的1.02万亿元,占比屡创新低至6.21%。这也表明传统房地产信托业务作为信托主营业态的时代已告终结。

  据官方数据披露,年内共12家信托公司增资,总增资规模合计202.28亿元,相较于2022年的137.28亿大幅上升了47.35%,与往年相比也有明显提升。其中建元信托(原安信信托)以43.75亿元的增资金额位列第一。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来,2023年主要是中小型信托公司增资,并且地方国资控股的信托公司为增资主力,无央企背景信托公司增资。由于央企背景的信托公司整体排名比较靠前,股东能提供的资源比较丰富,而地方国资背景的信托公司注册资本相对较低,排名偏中下游,随着行业风险的不断出清,监管对于信托公司的风险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型信托公司为了达到监管的要求也纷纷增资。另外,近年来民营企业控股的信托公司风险敞口加大,国资背景的信托公司相对来说信誉更好,并且和当地政府、金融机构等联系更为密切,增资意愿也更强。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有15家信托公司被处罚,累积被罚金额达3008万元,相比2022年被罚信托公司数量减少4家,处罚金额下降43.8%。罚单数量和金额较前两年均有所下降。经过长期的严监管,信托公司越来越注重合规经营。

  具体来看,2023年共有财信信托、百瑞信托、山西信托、重庆国际信托、云南国际信托、雪松国际信托、山东国际信托、中航信托、厦门国际信托、兴业国际信托j9九游会、华润深国投信托、平安信托、中信信托、中诚信托、中铁信托等15家信托机构被处罚,其中雪松国际信托还两度被罚。以上被罚的信托公司,有7家被罚事由和楼市、房地产有关。

  虽然2023年的罚单数量和金额有所下降,但并不代表对信托行业的监管力度减弱,相比往年,2023年罚单的处罚细节及专业化更加突出,例如除了常见的处罚事由之外,2023年新增了“净值化管理不到位、风险分类不准确”等违规行为。监管对于信托公司的处罚缘由不仅聚焦于具体业务,也持续加大对责任人的监督力度,可见罚单实质重于形式,处罚落实到具体事项、具体责任人,常态化、无死角监管也可以窥见未来监管方向会更加专业有针对性,对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也是一大强心针。

  华融信托股权重组完成。2023年2月7日,华融信托宣布新股东信保基金与原股东中国华融完成交接工作。这次是信保基金首次直接接手信托公司,极大缩短了信托公司风险处置时间,降低了行业不确定性,充分发挥了信保基金行业“稳定器”的功能。

  新华信托破产。2023年5月份,法院正式裁定新华信托破产,这也是2001年《信托法》颁布后第一家破产的信托公司,国内在营业的信托牌照,正式由68张变为67张。新华信托的投资者大部分是机构投资者,并且在宣告破产前均已解决完与投资者的问题,因此新华信托破产并没有导致个人投资人发生重大损失。新华信托正式破产之后,其名下资产陆续开始通过拍卖等方式处置。

  安信信托、四川信托启动自然人打折兑付。安信信托于2019年开始大面积暴雷,在监管的推动下,2023年安信信托的风险化解和自然人兑付取得实质性进展,4月原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安信信托增资至98.45亿,同月安信信托更名为建元信托,5月公司启动转让款支付流程,自然人投资者签约率超94%。更名为建元信托后,其经营也逐渐步入正轨,根据其披露的2023年业绩预盈公告,2023年预计净利润3800万至4500万。2023年底,四川信托风险处置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建元信托类似,由新成立的国资背景公司受让投资人受益权,对自然人投资者进行打折兑付,不过兑付比例在40%到80%不等,整体低于建元信托。目前已有超九成投资者签署兑付方案。

  中融信托大面积停兑。2023年8月份以来,中融信托部分产品逾期引发市场关注,9月15日中融信托发布公告称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公司部分信托产品无法按期兑付,随后不断爆出产品逾期。中融信托逾期的产品,大多属于长期存续、分期募集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的资金池业务,这类产品合同中通常只有可投范围,包含的资金投向非常广,即使出现了风险,投资人也很难追溯到具体债务人。此次逾期的原因不排除与地产高度关联,从整个行业来看,近几年地产项目是信托产品违约的重灾区,投资者对于地产项目或看不清底层的非标资金池业务一定需要谨慎。

  原银保监会升级成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5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挂牌成立,过去由银保监会监管的信托业,开始升级成由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进行监管。根据金融监管总局“三定”方案,新设“资管机构监管司”,资管机构监管司将承担信托公司、理财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非现场监测、风险分析和监管评价等工作。资管司的成立有助于进一步对其监管标准,有利于资管行业整体发展,未来,资管机构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依靠监管套利,而是凭借机构自身的投研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等进行差异化竞争。

  信托三分类新规正式实施。2023年6月1日,备受瞩目的《分类通知》正式落地,标志着信托行业开启第三次转型。根据新规,信托业务将被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25个业务品种。三分类新规的核心即“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信托业务、资金池业务以及进行监管套利的通道业务”,鼓励信托公司发展服务信托和标品信托业务,引导信托行业回归本源。为了更好地贯彻三分类思想,监管下发了一系列配套细则,相关政策包括:资产管理信托原则上应当以组合投资方式分散风险;明确标品业务可以开展正回购;明确投资衍生品的规则等。

  差异化监管升级。为优化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体系,加强信托公司差异化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3年11月7日印发了《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办法》明确了系统性影响评估要素与方法,设置公司治理、资本要求、风险管理、行为管理和业务转型五大评级模块,分别赋予20%、20%、20%、30%和10%的分值权重,并设定对初评得分及结果进行调整的若干因素。对信托公司的监管按照评级结果执行差异化标准。此外,新版《信托公司行业评级指引》也于今年7月正式修订发布。根据信托行业的变化,形成了四个板块十七项指标的新评级体系。同时,对个别原指标公式进行了更新,也对各指标所占分值进行了调整。新评级体系更加贴合信托行业发展现状,有利于引导行业可持续、高质量转型发展。

  2023年,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注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兼顾稳增长和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从发行规模来看,2023年全国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9.33万亿元,较2022年增长1.97万亿元,同比增长26.8%。

  分季度来看,三季度发行量最高。2023年由于提前批债券额度下达较早,发行节奏前移,一季度新发行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创历史新高;二季度发行节奏放缓,发行规模2.26万亿元,同比回落34.1%,三季度由于相关政策要求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新增专项债券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债券发行也随即提速,8月发行规模1.31万亿元,成年内第一个单月发行高峰,三季度共发行2.7万亿元;10月,特殊再融资债券密集发行,全月发行规模1.40万亿元,成为全年发行规模最高的月份,四季度共发行2.26万亿元。

  从发行品种来看j9九游会,专项债券发行量远超一般债券,且再融资债券增长明显。2023年共发行一般债券3.35万亿元,占比35.9%,规模和占比分别较2022年增长1.11万亿元和上升5.5个百分点,其中,新增一般债券发行0.70万亿元;再融资一般债券发行2.65万亿。2023年共发行专项债券5.98万亿元,占比64.1%,其中,新增专项债券发行3.94万亿元,同比下降2.0%,再融资专项债券发行2.03万亿元,同比增长86.1%,再融资债券增长明显。

  分区域来看,发行规模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广东、山东、湖南、江苏和浙江。这与全国各省份GDP总量排名也是高度重合的,可见,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对债券的需求量也越大。

  特殊再融资债券支持地方化债。2023年再融资债券规模显著增加,共有约1.4万亿的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下达,助力区域化解隐性债务。相较于普通再融资债券,特殊再融资债券主要用于置换隐性债务,是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的重要手段。本轮特殊再融资债券的重启,可以说是2023年地方债市场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对市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23年全国共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126只,规模合计13885亿元。分区域来看,2023年特殊再融资债券主要集中于化债压力与需求大的省份,前六大省份依次为:贵州、天津、云南、湖南、内蒙古、辽宁;发行规模最大的省份为贵州,共发行2264亿元,其中一般债1606亿元,专项债658亿元,其余省份相对较小。

  2023年是化债之年,城投作为隐性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是化债工作的核心角色。城投债券是城投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投债的按时兑付,对平台信用、债券市场、金融机构投资都有重大影响。

  虽然2023年10月以来城投债发行审核趋严,但全年来看发行规模仍比较可观。2023年,城投债发行总规模约为7万亿,同比增长39.1%,净融资额1.43亿,2023年城投债发行规模占全部信用债发行规模的39.65%。2023年城投债总偿还规模创历史新高,达到5.57万亿,同比增长38.11%。一方面,2023年城投债面临到期集中兑付,2023年到期的城投债规模为3.85万亿,同比增长22.75%,另一方面随着一揽子化债政策逐步落实,化债资金陆续到位,城投债迎来“提前兑付潮”,四季度累计提前兑付837亿元,城投债净融资规模也自11月开始转负并持续至四季度,融资端持续收紧。截至2023年底,城投债存量规模为16.23万亿,存续数量为2.24万只。

  2023年城投债发行规模前五大省份依次为江苏、浙江、山东、天津、河南,发行量均超过2500亿,其中江苏城投债2023年发行量超过1万亿,这也与到期量较大有关。从净融资规模来看,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净融资规模保持高位,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均为净融资超千亿的省份,而贵州、广西、甘肃、吉林、黑龙江、辽宁、云南等10个省份净融资规模为负,集中在西部和东北地区。

  城投债发行利率波动下行。2023年城投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4.02%,2023年初受2022年末理财赎回潮冲击影响,城投债利率大幅上升,年内利率中枢整体下移,7月局会议的化债政策给城投平台增信,优质城投债需求上升,加上弱资质城投发行受阻导致供给减少,城投债发行利率波动下行,云南、天津、吉林、陕西等省份2023年12月较1月加权平均票面利率下降幅度超过200BP,多个平台年末发债利率创存续债券利率新低。同时城投债的认购倍数也快速上升,例如天津城建最高认购倍数就达到了105.1倍。

  随着化债资金的陆续到位,城投债市场下半年迎来“提前兑付潮”。尤其在2023年9月后明显放量,四季度累计提前兑付837亿元,其中12月就达到了473亿元,超2022年全年水平,环比增长178%,创历史新高。

  2023年提前兑付的城投债中,以高息债券为主,一揽子化债的重要思路就是以低息换高息、逐步压降成本来缓解城投短期偿债压力。其中5%及以上城投债占比达到85.8%。存量城投债中,高息城投债逐渐淡出市场。

  2023年城投债市场依旧未发生实质性违约事件,保持了良好的兑付记录,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两起信用事件对市场产生了冲击。

  2023年5月19日,昆明市土地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2亿元规模短融“22昆明土地CP001”到期,但直到5月21日才完成兑付;昆明市国资委下属企业的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10亿元超短融“22滇池投资SCP003”原定于5月19日到期,顺延至5月22日兑付。尽管两只债券最终完成兑付,但是仍对城投债市场产生了冲击,两只债券兑付资金来源的负面传闻也引发了轩然大波,最终昆明市国资委及相关金融机构发表声明辟谣才告一段落。

  2023年10月,市场传言称PA信托投青岛区域的城投标债产品违约,引发市场恐慌。经核实,该产品投向为资产支持证券(ABS),信托产品到期时间为10月27日。与标准债券略有区别,其底层为10笔非标债权资产,其中一笔非标债权资产的融资方和担保方均为青岛李沧区的平台,该笔债权约定10月20日还款,融资方拖欠至10月24日下午两点才还款,最终融资方在ABS到期前把资金划拨到位,因此该产品未构成实质性违约。

  从2023年市场来看,即使平台资金紧张,城投标债还是市场上安全性极高的品种,短期内城投公开债券实质性违约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和政府信用紧密相连,再加上一揽子化债政策的落地,化债资金的逐步到位,城投债整体融资环境已大幅好转,红线区域债务压力有所缓解。

  但未来城投化债程度如何,是否仍会有技术性违约事件发生,仍需持续关注。昆明与李沧区的信用事件也给投资者敲了一记警钟,这两个地区并不是首次出现负面,昆明地区债务压力大早已有目共睹,2022年以来,昆明市有多家城投平台遭到惠誉、穆迪、联合资信等多家评级公司下调评级,展望由稳定变为负面,下调的主要原因包括税收收入减少、政府性基金收入表现走弱、债务增加、城投平台财务状况恶化等。李沧区的城投也多次发生商票、信托等逾期。因此在经济下行阶段,对于欠发达区域的弱资质城投平台项目,即使是标品债券也不建议进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全年及四季度经济数据,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同比增长4.6%,较前三季度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按不变价格计算,2023年全年GDP同比增长5.2%,增速较前三季度持平,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

  尽管外贸承压、房地产市场“磨底”,但居民收入恢复、消费潜力释放,基建与制造业投资维持较快增长,最终顺利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扣除基数影响的GDP两年复合增速为4.1%,对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总结的“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

  总体来看,2023年经济较2022年来说初步走出谷底,但尚未完全修复至潜在增长水平,只能说是“恢复发展”,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述,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以“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一季度和三季度表现强劲。分季度来看,四个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4.5%、6.3%、4.9%和5.2%,GDP增速在二季度和四季度形成两个高点。实际上2023年一季度和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更强,四个季度两年平均GDP增速分别为4.5%、3.3%、4.4%和4.0%;环比折年率分别为8.7%、2.4%、6.1%和 4.1%,这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优化初期的积压需求释放,一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二季度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后,7月中央局会议积极部署,三季度宏观政策力度明显增强,降准降息加大力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加速发行、化债稳步推进,房地产政策迎来新一轮优化调整,共同推动中国经济重回复苏通道;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态势趋稳,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

  高开低走是2023年A股的线点开年,之后,上证指数一直呈震荡上行趋势,最高一度达到3418.95点。受到全球宏观环境、市场悲观情绪、美国加息、经济不及预期等原因影响,A股冲高回落。7月,中央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8月,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贯彻落实举措。一系列利好消息下,A股出现短暂的明显反弹,但很快又开始单边大幅下行,上证指数接连跌破3200点、3100点。到10月20日,A股年内首次跌破3000点。之后,尽管沪指有所反弹,但都未能守住3000点重要关口。最终,2023年A股以2974.93点收尾,遗憾未能守住3000点。从全年看,上证指数下跌3.70%,深证成指下跌13.54%,创业板指下跌19.41%,科创50下跌11.24%,上证50指数下跌11.73%,沪深300指数下跌11.38%,中证1000指数下跌6.28%,不过,以北证50指数为代表的北交所市场成为全年最大亮点,上涨14.92%。

  一季度A股走高但后续动力不足,2023年初随着防疫政策放开,疫情封控结束,市场对于未来经济复苏有较积极的预期,2月PMI指数升至52.6%,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达10.6%,出口额金额同比增速也快速回11.1%,各类经济数据表现强劲,此阶段A股整体上扬,在3月份开始震荡。二季度A股整体也呈冲高回调的状态,随着出口订单集中释放完毕,报复性消费反弹结束,地产投资继续低迷,各项经济数据冲高回落,叠加外围美联储持续加息,情绪面和基本面带来的利好基本出尽,A股再次冲高回调。三季度A股持续下跌,在二季度经济修复放缓的背景下,7月底局会议召开,政府出台稳增长措施的力度加码,打出多套组合拳,但随着美联储鹰派表态,美债收益率持续升高,8月以来北上资金外流压力明显增加,在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一系列政策利好并未持续提振,A股自8月进入持续下跌通道。四季度A股震荡下行,四季度初巴以冲突爆发,美国通胀及就业数据的强劲让市场对美加息的预期走高,A股短时间内再次出现较大跌幅,10月23日会批准增发1万亿国债,在此利好下市场反弹,10月底跌出的V型底被快速回填,但随着公布的经济数据持续低于预期,10月和11月CPI连续两个月处负值区间,PMI在10、11月再次回到荣枯线下方,经济上行动力不足,投资信心受挫,市场再次震荡探底破位,并持续至年终。

  小盘股占优,TMT领先。从大小盘风格来讲,2023年市场以小盘风格为主,截至2023年12月29日,中证1000下跌6.28%,中证2000上涨5.57%,均强于沪深300(-11.38%)指数,小盘与微盘股整体在年内相对占优。从行业全年涨跌幅来看,TMT版块表现最佳,其中通信、传媒行业领涨,涨幅分别为25.75%和16.80%,计算机与电子同样位于涨幅前列,主要是受海外ChatGPT产业发展推动。周期板块的煤炭与石油受益于商品价格上涨,全年表现较为突出,消费板块家电、汽车、纺织服装涨幅领先。美容护理和商贸零售行业表现最差,跌幅超过30%。

  年内近2500家私募基金注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1,625家,管理基金数量153,079只,管理基金规模20.58万亿元。整体来看,今年私募行业整体规模稳中有增,但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较2022年12月末减少2042家。2023年,在严监管和市场考验下,年内近2500家私募基金注销,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进出有序”的行业生态更加明显。

  在2023年震荡的市场行情下,百亿私募阵营“大洗牌”。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有业绩显示的百亿私募证券管理人数量为86家。虽然数量上较年初的112家有所下降,但仍有10家私募逆势上行重回或新晋成为百亿私募。

  2023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业绩呈现巨大分化。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2月31日,有业绩展示的21487只私募证券产品,2023年度平均收益仅为0.05%,其中10559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为49.14%。

  分策略来看,债券策略最优,股票策略垫底。2023年表现最好的当属债券策略私募产品,有业绩显示产品共1883只,年度平均收益率达到9.34%,有超过八成产品实现正收益;紧随其后的是期货及衍生品策略私募产品,年度平均收益率为4.45%;其次是多资产策略,2023年收益均值为2.50%。而产品数量最多的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受到A场大幅震荡影响,从年初业绩领跑,到年末表现垫底,今年以来整体亏损达到2.45%,其中实现正收益的产品仅四成。百亿私募表现分化也很大,有机构今年盈利10%以上甚至近20%,也有机构今年亏损超过30%。由于今年小微盘股表现强劲,持仓较为分散的量化私募产品年内整体超额收益表现较好,受到投资者青睐,一些指数增强产品实现规模扩张,私募还推出了国证2000、万得小市值等指增产品。

  全港新单保费为1465.19亿港元,相比于2022年同期的1121.72亿元,增长了30.6%,而二季度这一数据为25.9%,这一强劲增长趋势也说明了经济下行时期,港险在多元配置中更受投资人青睐。新增的长期业务中,

  人寿及年金(非投资相连)业务一如既往是占比最高的,新增保费高达1372.82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7.4%。保单数量也持续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新增的保单数量为70.34万张,相较于2022年同期的60.65万张,增长了16%。

  美元保单最受欢迎。按新造保单保费的货币结构来看,美元保单占比达79.6%,远超排名第二的港元保单,离岸人民币保单紧随其后,占比5.9%。美元凭借其世界货币独特地位,全球通用、流动性好、抗风险能力强、保值增值等优势j9九游会,成为投保人的首选货币。

  2024年2月20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初步透露,2023年内地访客来港投保个人人寿保险新造保单保费约为590亿港元。这一数字较2022年的21亿港元飙升27倍,远超2019年疫情前水平,仅次于2016年727亿的历史高峰。分季度来看,二季度表现最为亮眼,其中一季度内地访客新单保费96.31亿港元,二季度最高为222.61亿港元,环比增长131.14%,三、四季度有所回落,分别为149.57亿港元、121.51亿港元。

  内地访客为港险做出了极大贡献。据香港保监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赴港投保468.49亿港元,同比上涨4575.5%,占据全港新单保费(1465.19亿港元)的32%,与2017年持平,同样仅次于2016年巅峰期,而三年疫情期间这一数据仅为个位数。

  据香港保监局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9月30日,香港共有163间获授权保险公司,其中88间经营一般业务,53间经营长期业务,19间经营综合业务及3间经营特定目的业务。在全球20大保险公司中,更是有14家选择在香港经营保险业务,法国安盛、英国保诚、加拿大宏利、香港友邦均为市场熟知的全球性保司,内资保险公司也早就进入香港市场,如中国人寿(海外)、中国太平保险(香港)、中国太平洋保险(香港)等。

  香港拥有众多保险相关公司、风险顾问和保险专业人士。截至2023年9月30日,共有811间持牌保险经纪公司,10,507名持牌业务代表(经纪) ,1,708间持牌保险代理机构,78,522名持牌个人保险代理,以及23,894名持牌业务代表(代理)。

  2022年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所数据显示,香港的保险渗透率于全球及亚洲排名第二,香港的人均保费达9,706美元,保险密度位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

  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保司不断升级更新产品,以分红险为例:单一货币产品升级为多元货币产品,回本周期缩短,功能不断增加,产品预期收益不断创新高,分红实现率超额完成,保单假期最长可达2年……香港保险市场竞争越发激烈。2023年4月,保诚正式上调了部分产品的预期收益,包括旗舰分红险「隽F多元货币计划」、「特级隽S储蓄计划2」以及旗舰重疾险「危疾加H保3」等,上调之后100年的预期收益IRR从原来的7.05提升到了7.07%。

  香港宏利也紧随其后,于2023年4月24日宣布上调「环Q货币保障计划」、「丰Y传承2」、「创F传承2(5年缴)」等产品的预期收益,100年的预期收益IRR

  富通保险更是一马当先于2023年8月推出全市场首创的可“567”领取的“JX传承”分红型储蓄险,不仅前20年回报全市场最优,并且“5年缴费,第6个保单周年日起,每年领取总保费的7%至终身”也是市场无人能敌。

  安盛,友邦等头部保司也不甘示弱,于2024年初升级了产品的条款与预期收益,为2024年的业绩冲刺。

  对于准备配置港险的投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同样的资金可以配置到更优质的产品,2024年港险市场更值得期待!

  为了帮助投资人能更好地了解保险公司过往分红的表现情况,香港保监局于2015年出台了《承保长期保险业务(类别C业务除外)指引(指引16)》,也就是著名的GL16指引,该指引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要求香港保险公司需在官网披露从2010年起以及最近5年内曾发出新单的分红产品的实现率。

  2023年该指引升级为“GN16”,并于2024年1月1日生效,进一步加强了分红实现率的披露和透明度,提升了对投保人的保障。新规有三大调整:

  调整一:新规要求只要在2010年后曾发出新单,且在报告年度内有效的保单,都需要披露分红实现率。原指引要求“2010年之后且近5年有新单的产品才需要披露分红实现率”,因此对很多停售的产品没有分红实现率的披露要求,新规要求“2010年后发出,并且仍有有效保单存在的分红保单或万用寿险产品,都要披露分红实现率和过往派息率”。对于投资人来说,即使停售的产品也能查到分红实现率,可参考的数据更多了。

  调整二:新规还要求各家保司统一以“分红实现率”及“过往派息率”作为中文名称。统一名称进一步规范了行业,对投资人来说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保司的产品信息,选择产品更便捷。

  调整三:各家保司需统一于每年6月30日之前公布分红实现率。以前是每家公司自行决定公布时间,不好参考同一年的数据,现在统一公布时间,对投资人来说更便捷了。

  分红实现率数据是选择香港保险的重要参考之一,新规升级对投保人更友好了,对保险公司的强监管将成为未来香港保险市场新常态,也建议投资人在选择港险之前查询此公司同类产品过往分红实现率,年份越久的越有参考意义。

  12月6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在深圳南沙和前海设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的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这些中心将为香港保单持有人提供保单查询和管理、续保和索赔服务。一旦香港保险大湾区售后服务中心成立,将会给内地投保人带来多方面的便利,例如

  、管理及医疗服务支持;内地人士可以在服务中心交续期保费。当然,在现阶段金融监管总局认为,“跨境保险通”涉及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消费者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现阶段直接开展试点的时机尚不成熟,内地人士投资香港保险仍需赴港签约以保证保单的效力。

(编辑:小编)

客服热线:400-222-7777

公司传真:+86-222-7777

客服 QQ:1234567890

办公邮箱:admin@szbjjhb.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九游会·[j9]官方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4 九游会j9财富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粤ICP备20004463号-1

  • 九游会·[j9]官方网站

    扫描关注公众号

  • 九游会·[j9]官方网站

    扫描进入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