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官方网站苏州高新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2022年,苏州高新区围绕“2+5”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公司作为高新区国有上市公司,紧密围绕区域发展战略,依托既有产业基础和区内资源优势,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逐步确立了“新兴产业投资运营与产城综合开发服务商”的战略定位,转型方向进一步明确,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园区运营、产业投资、产城综合开发三大板块业务,积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运营方面,聚焦“医疗器械”、“绿色低碳”两大高新区重点打造产业,加快创新集群建设。年内通过控股医疗器械产业公司,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优势,加快产业园招商、运营、建设等全方位工作,全力构建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圈,加速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高地;绿色低碳产业以分布式光伏运营、绿色建筑、能源站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壮大延伸产业链条,并积极加快产业招引、载体建设等工作,集聚绿色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产业投资方面,多渠道开展与转型主业相协同的产业投资,并以融资租赁的形式推出多元金融服务方案,打造产融投一体化新模式,增厚投资收益,赋能产业发展。产城综合开发方面,以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为基础,推动住宅建设、文旅商贸、节能环保等产业做精做细、做优做强,提升城市功能,驱动产业发展。2022年11月末,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证监会恢复了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公司积极把握政策窗口期,激活股权融资功能,优化财务结构,披露了筹划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提示性公告。目前该事项正在有序推进中。在做好日常经营的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内部治理,通过创新融资渠道、优化内部管控、完善人才引育制度,促进软实力提升。截至2022年末,公司资产总额649.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2.22亿元;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07.24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0亿元。公司凭借建设、运营生命健康小镇、振动测试服务产业园积累的实践经验,收购医疗器械产业园、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壮大产业园区的运营规模,助力产业转型升级。2022年,公司瞄准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及总部项目,持续“招大引强”,做好精准招商,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产业园内落户了中星医疗、奕龙微创、精微视达、志恒生物等一系列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有效促进产业集聚,完善产业生态,形成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打造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高地。报告期内,产业园累计新招引优质企业97家。重大平台落地方面,年内落地中国信通院国家药监局智能化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项目,推进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成果转化;落地江苏省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聚焦医学影像设备、诊断检验、医疗机器人、植介入医疗设备等方向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技术工程化。重大平台的落地有利于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促进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加速产业成果转化,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动能。园区品牌建设方面,积极承办医疗器械产业各类活动,打响“Medpark”品牌。报告期内承办了“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集群云签约仪式”、“太湖科学城论坛——生命健康产业(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高峰论坛”,协助承办“SAPA-China2022国际医疗器械前沿技术创新与合作峰会”等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近10场,累计参会超两万人次,为企业搭建信息交流渠道的同时进一步引凤筑巢,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形成高端资源汇聚,提升产业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集群服务中心。为园内企业提供产品检测、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管理、国内体考注册咨询等服务;定期收集企业需求,对企业跟踪辅导,累计开展各类辅导培训超百次。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积极为区内企业争取专项政策扶持,累计协助企业申请各类补贴近3,000万元;举办产业对接会,为投资机构及医疗器械企业搭建投融资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企业资金扶持,推进行业高速发展。优化完善产业园内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搭建“Medpark智慧园区系统”、“苏州高新区‘医械通’指标库”小程序,提升园内生活便利性,为做精企业服务、做细产业规划打好基础。截至2022年底,已投用的产业园出租率为90%;在建载体中,产业园四期创新基地项目陆续封顶;五期上市总部基地项目已取得立项批文;六期狮山生物医药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将于年内竣工交付并尽快投入使用。运营、建设、规划产业园载体面积达144.2万平方米。绿色低碳为高新区重点发展产业,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产业政策导向,加快分布式光伏、绿色建筑、能源站等优质资源的导入、整合、布局,为产业运营找准方向,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链式发展;同时,进一步整合已有的绿色低碳领域资源,全面完善组织架构、经营业务、人员配置等,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绿色低碳产业运营方面,公司以分布式光伏电站为切入点,依托区内厂房、写字楼等屋顶资源,加大分布式光伏投资运营,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建筑、新园区、新应用、新希望、新工厂、新财富、新基建、新生态10个方面打造十大“新”能源示范应用场景,建设了全省首个柔性光伏项目、全市首个TPO+轻质组件项目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绿色建筑方面,以苏州狮山科技馆、天都大厦为核心打造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区,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及新增建筑的节能设计与开发;以中检、中软项目为抓手,加强能源站等绿色场景建设,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苏州高新区智慧能源“双碳”平台的搭建,助力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双碳”目标实现;积极参与绿电交易先行先试,年内累计销售绿电近3,000万度。产业招商合作方面,公司与固德威、中建国际等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成立合资公司,聚焦光伏发电、绿色建筑、智慧能源等绿碳全产业链发展,联动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释放产业创新动能,推动公司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载体建设方面,GLCPark一期创全区“拿地即开工”最快纪录,以苏州市唯一近零能耗建筑的身份,荣获省级绿建专项资金,也成为全区首个国家级“近零能耗”设计标识项目。目前一期正在建设中,预计2023年上半年竣工投用;二期已部分投用,剩余载体正在抓紧建设中。加速新品研发,夯实行业地位。报告期内,东菱振动持续加大新品研发力度,成功将感应式振动台等产品推向市场,实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开展非标重大项目推广并实现顺利交付,进一步提高东菱振动在行业内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夯实行业地位。截至目前,东菱振动累计获授权专利441项,其中发明专利104项。提升科技硬实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东菱振动以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积极拓展与大院大所、科研院校在新品研发、技术突破等方面的合作,将技术研发与市场前沿对接,研发市场所需产品和技术,进一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东菱振动成功入选2022年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推力高性能振动测试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评“苏州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年内公司围绕转型目标,以产业投资为着力点,通过“直投+基金+资管计划”加大投资力度,形成了以“战略投资、产业投资、财务投资”为核心的三大投资维度。公司现有投资项目累计出资金额28.53亿元;同时积极打造适配公司产业的融资租赁金融服务产品,以融促产,产融结合。战略投资方面,除杭州银行600926)、东方创业600278)外,公司加码对苏高新创投的战略投资力度,分享产业投资成果,同时加强双方协同,以产业基金合作等方式扩大资源储备的覆盖面。年内,公司取得杭州银行、东方创业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21,635.65万元、1,693.08万元;盘活存量资产,减持江苏银行600919)4,500万股,回笼资金3.19亿元,减持收益5,644万元;取得杭州银行、中新集团601512)、东方创业、江苏银行、华泰柏瑞、金埔园林301098)等分红款共计8,667.05万元,投资回报进一步增厚。产业投资方面,2022年以来公司成立了苏新股权基金(规模2亿元)、苏新绿碳基金(规模2亿元)、美德科一号基金(规模5,000万元)、新苏新兴基金(规模5亿元),聚焦绿色低碳、医疗器械、高端制造等领域,参与了艾益动保、博海微、申赛新材等一级股权项目投资,以投资促转型。截至本报告期披露日,明善基金参股的荣旗科技已在创业板上市、思必驰已在科创板提交招股说明书;太浩基金参股的珂玛科技创业板IPO已过会;融联基金参股的工大科雅301197)已创业板上市;苏高新创投旗下基金投资的裕太微、华盛锂电、普源精电、铖昌科技001270)等成功上市。医疗器械产业公司参与美德科一号、辰嘉德、极创欣源、金沙湖润璞、国仟医疗、博行言仁等6支基金投资,合计认缴2.19亿元,撬动产业资金规模达21.33亿元;基金投资了包括艾玮得、耀视医疗、精微视达等一批医疗器械项目,其中2021年投资的艾玮得项目在最近一轮融资完成后,估值增长近30倍。财务投资方面,报告期内,与东海证券、财通基金分别设立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在基金投资基础上进一步搭配组合策略,扩大投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投资效率,分散投资风险;通过基金、资管计划参与和林微纳(5,000万元)、博瑞医药(3,000万元)、嘉元科技(2,000万元)、天通股份600330)(1,500万元)、佐力药业300181)(486万元)等项目的定向增发,截至目前和林微纳已全部减持,收益率35.80%。融资租赁方面,高新福瑞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快项目投放节奏,有效提升公司资产质量;打造了“绿源租”、“医租赁”等面向绿色低碳、医疗器械产业的金融服务产品j9九游会,产融深度结合,释放产业新活力。2022年,高新福瑞全年新增项目投放1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92亿元,净利润4,691.62万元。公司深耕区域发展,在产业地产、文旅商贸、节能环保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开发、配套设施建设、产城融合升级,打造更为宜居的人居环境,构建现代化城市产业新体系。公司持续打造“云庭系”中高端住宅产品,做优做强做精地产品牌,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房地产开发行业综合实力50强”、“苏州市房地产开发综合竞争力20强”等荣誉称号。房地产销售方面,报告期公司商品房销售面积25.73万平方米,同比减少41.26%;销售金额65.92亿元,同比减少43.81%。其中,无锡御景天玺项目全年销售额超28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商品房结转面积28.83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2.50%;结转金额82.79亿元,同比下降21.35%。其中,滨河四季云庭结转超44亿元。商品房建设方面,报告期内新开工面积101.87万平方米,施工面积221.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4.47万平方米,主要施工项目包括雅乐云庭、东方玖著、尚云庭等。土地储备方面,年内公司持续深耕苏州市场,适时补充土地储备,保证房地产业务平稳发展。年内竞得5宗地块,位于苏州高新区及工业园区;土地面积26.40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42.85万平方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售、在建、拟建商品房面积228.61万平方米,其中权益面积186.46万平方米。商业地产租售方面,天都大厦依托狮山CBD地段优势,发挥产业载体作用,加快租售招引步伐。截至2022年底,累计引进129家企事业单位,累计租赁面积7.45万平方米,年内实收租金7,004万元。报告期内,旅游集团积极克服不利影响,围绕品牌节庆和市场宣推,提升游园品质,集聚项目人气。节庆活动方面,苏州乐园和徐州乐园推出水世界海岛音浪季、超级啤酒狂欢节、星球樂市等系列品牌活动,赢得良好市场口碑;苏州乐园森林水世界接待游客数创下开园7年来最高记录,其中四周保持华东地区水世界客流量第一。市场宣传方面,多渠道齐发力,提高市场曝光度、知名度。其中苏州乐园搭建的“抖in苏州”等城市级品牌线亿次;徐州乐园多次获得抖音华东直播GMVTOP1,抖音号获省级景区抖音号传播力TOP1,粉丝黏性进一步增强。公司旅游板块全年接待游客17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10亿元。商贸业务方面,围绕“线上+线下,门店+渠道,跨境电商+保税展示”的运营模式,全方位、多元化促进产业联动,扩大商贸业务规模。年内商贸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68.62万元。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年内狮山地下净水厂作为全市首座全地下式净水厂顺利投用;白荡厂、浒东厂、科技城厂迁扩建项目稳步推进;5座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处理污水量9,641.21万吨。管网运维一体化。报告期内公司管网运维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至全区55座雨污水泵站及1,900公里雨污水管网养护,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高新区全域排水设施一体化长效运维工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环保材料业务持续发力。年内苏高新大乘创新混改模式,顺利实现融合并入,并完成79项专利的导入,企业创新动能进一步激发;加快全国性市场布局,拓宽外围市场渠道、提升销售业务体量,进一步健全建强环保产业链。2022年,苏高新大乘实现营业收入9,256.39万元。财务管理方面,开拓创新融资渠道。公司综合融资成本3.99%,较去年下降61个BP。2022年成功发行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融产品29单,募资金额110亿元;年末银行授信总额360亿元,未用授信额度158亿元。内控法务方面,持续优化内控管理。及时修编内控制度、强化内控合规培训,筑牢风险防火墙,为公司稳健发展保驾护航。人才引育方面,创新完善人才制度。加大市场化人才招引力度,持续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我国,园区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以及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东方证券研究表明,2020年,全国GDP四分之一来自于园区经济,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到2020年底,产业园的房地产开发、出租和金融投资业务总规模达4.6万亿元,行业空间巨大。纵观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j9九游会,从最早的粗放式开发到如今围绕核心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发展;从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到集商业、金融、医疗、娱乐等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功能区,产业园的运营发展为企业加速孵化、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力。如今,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绿色低碳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成为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的链接与配合,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但增长快。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等因素的驱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保持20%左右,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仅占全球市场的1/8增长至2020年占全球市场的1/4。2021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8,438.2亿元j9九游会。未来随着居民医疗保健支付能力的提升、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扶持,以及医疗行业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将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10,564亿元。从产业结构来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企业小而散,且数量较多,行业集中度较低。2020年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厂商超2.5万家,其中90%营收规模在2,000万元以下,年产过亿的企业占比仅有15%左右。但2020年以来,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提升,规模较大、产值较高的医疗器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末,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达33,788家,较2021年的28,954家同比增长16.7%。其中,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23,538家,可生产Ⅱ类产品企业15,840家,可生产Ⅲ类产品企业2,312家。预计2023年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将达37,160家。从产品竞争力来看,国内医疗器械约有三分之一品类进口替代率不足50%。虽然低端医用耗材等已经基本完成进口替代,但技术壁垒较高的高端器械等仍以进口为主。未来,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大及政策的大力扶持,预计国内高端器械的销量将不断攀升。目前国内体外诊断领域的分子诊断等、高值耗材的外周血管介入等、医疗设备的CT等均已步入进口替代的高速成长阶段。我国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并对具有发明专利、技术上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着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器械设置了特别审批通道。目前,我国共有173个创新医疗002173)器械获批上市。其中,2021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3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比2020年增加35%;截止2022年8月,共批准39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实施,使得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将加速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和政策体系的绿色化、低碳化进程,倒逼经济社会体系全面转型升级,加快改善生产要素及其配置水平,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在更高水平上相匹配相适宜。目前,绿色低碳已成为我国助推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据能源基金会的估算,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投资方向主要有能源低碳转型、数字经济和数字化与传统产业部门融合、绿色城镇化和升级改造等多个方面,“十四五”期间的年投资规模均可达1万亿以上,市场空间巨大。2022年,房地产市场处于深度调整周期,多数房企明显放缓拿地节奏,特别是民营房企明显均削减投资规模和力度,而大型央国企及地方性城投公司投资力度仍较高。从销售端来看,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3%。2022年全年苏州市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约714.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03%;成交均价25,982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整体同比量跌价稳。从土地端来看,据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2022年全年,全国土地成交面积14.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6%;成交金额4.6万亿元,同比下降32%。其中,土地成交建面降至近十年新低;苏州年内共推出5批次集中供地,共成交商品住宅地块69宗,总成交建筑面积644.2万平方米,土地出让金额943亿元。2022年全年苏州市区商品住宅的供应面积为499.8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08%。2022年,苏州市奋力扛起全省经济“压舱石”的重责重任,经济运行走出了“平稳开局、承压下探、快速修复、持续向好”的非常历程。在此背景下,苏州高新区坚持推动产业发展大融合、科技创新大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以占苏州2.5%的土地,创造出近8%的经济总量,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2022年,苏州高新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66亿元、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亿元,同口径实现正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02亿元,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0亿元,增长5.1%,其中工业投资97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达100%,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50%和108%。全年新增高质量产业类项目186个,高质量科技项目377个,外资项目155个。实际使用外资8.05亿美元,增长55.5%。2022年,高新区加快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系统构建“2+5”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达1,560亿元和1,220亿元,光子、高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绿色低碳、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超30%。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60%和57%。作为园区开发背景的上市国企,苏州高新植根、成长于高新区整体发展之中,依托区域人才、资源的集聚以及产业的升级,将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加速实现转型战略布局。公司前期在生命健康小镇及东菱振动旗下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产业园的建设、招商、运营中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园运营经验,培养了优秀的招商队伍,搭建了入驻企业服务平台,并通过产业投资进一步扶持园内优质企业,伴随企业共同成长,公司已具备园区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优势。同时,依托国有上市公司的背景优势,公司控股高新区内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园,与中检合作成立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苏州检验检测基地,与中软成立中软国际(苏州)软件开发及集成测试中心,进一步扩大产业园运营规模。围绕“新兴产业投资运营与产城综合开发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公司旗下投资管理公司通过“直投+基金”的模式,聚焦战略新兴、绿色低碳、医疗器械等公司转型方向开展产业投资工作,形成战略投资(对被投企业以权益法核算)、产业投资(通过基金布局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投资(参与上市公司定增)三大模式。公司现有投资项目累计出资金额28.53亿元,产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公司深耕苏州,是最早的城市更新参与者,推动了城市产业配套升级和功能提升。随着城市开发和人居环境的提升,公司在创新地产、文旅商贸、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城市综合开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地产方面,公司旗下地产集团多年连续获得“江苏省房地产开发行业综合实力50强”、“苏州市房地产开发综合竞争力20强”等荣誉称号,“云庭系”楼盘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文旅商贸方面,持续强化苏州乐园、徐州乐园两大主题乐园的IP建设,深化“虹桥品汇苏州港”的品牌建设,促进文旅、商贸等多业态融合;节能环保方面,公司依托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深厚积淀,建成苏州市区首座全地下式水质净化厂,并持续深化管网运维、环保材料等业务领域的业务拓展,建强环保产业链。打造产业园区“特色”,促进同类产业的集聚和整合,形成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是目前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通过“产业发展集群化、园区模式多元化、园区功能系统化、园区运营智慧化”,进一步凸显产业高密集度带来的规模优势。当前建设特色产业园实现主导产业的聚焦,更有利于形成产业政策、招商、服务等资源合力,有利于建设根植性的产业链条,培育出一批优质企业,在区域产业竞争中更有竞争力。在产业集群化方面,产业园区不仅要将企业“物理集聚”,更要实现“化学集聚”效应突破。选准可作为产业切入点的产业链环节,或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环节,通过产业优势环节对其他环节的带动性和依赖性,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实现资源要素充分互动,提升产业园发展能级,推动园内产业结构补链和强链。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应从过去主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收入逐步转向“房地产开发+物业持有+产业服务+产业投资”协同发展的盈利模式。产业园区的融资渠道逐步从原来的地产融资渠道中剥离,以自持资产的精细化运作为基础,通过债券、上市和REITs等资产证券化,以实现财务结构的优化。产业园区的功能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向的“产业、自然、社会”功能方向转变。园区不仅要加强推动产业发展的功能,更要加强为人服务的功能,将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融合,搭建宜产宜居的生态综合体。目前打造智慧园区已成为园区建设的大趋势。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以打造智能化、信息化园区为核心,以提升园区的服务及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园区的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重点部署医疗器械国产化在内的重点任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都将医疗器械发展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地位。医疗器械行业作为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一步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在政策层面给予行业大力扶持,鼓励国产医疗器械加快创新、做大做强。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社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民健康需求增长迅速,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我国持续推动分级诊疗,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配置水平较低,分级医疗将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增加对医疗器械采购需求。全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2年的67.8岁提升至2021年的78.2岁。大多数恶性肿瘤和颅脑疾病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增长,加之我国医疗保险系统不断完善,基本医保覆盖率增长,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预计未来肿瘤和神经外科的治疗量将会增加,并带动相关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光伏发电作为未来装机量占比最大的清洁能源,长期增长潜力强。随硅料价格回落的实现,组件价格的下降将带动光伏系统成本降低,使得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率显著提升,从而吸引大量的建设投资。同时,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在2022年刚突破1TW,发电量占比不到5%,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迎来可观增长,交流侧有望超350GW。2018年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比重达51%。“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建筑作为节能减排重要方式,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国内绿色建筑自2006年起步,2019年新增绿色建筑占总新增建筑比重升至65%,住建部提出2022年该比重将达70%。政策推动下,预计未来绿色施工、绿色建材等发展有望加速。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能够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稳定可靠等特点。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价结果,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热供暖面积累计实现13.92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标煤近3,700万吨。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地热产业规模将超700亿元。我国集成电路行业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在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产业政策、丰富的人口红利、稳定的经济增长等众多优势条件驱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目前,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已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据重要市场地位。2002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仅为268亿元人民币,2010年后开始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产业销售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2021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458亿,首次突破万亿,较2020年增长18.2%,近二十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预计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达到11386亿元。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为5559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半导体投资方面,公司通过基金投资了博海微、莱斯能特、明皜传感、贝克微、联盛德、合芯科技、海光芯创等一批优质企业,分享企业成长红利。随着行业景气度的提升,公司将继续加大半导体行业的投资布局,寻找潜在的投资机会。新材料是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点领域。国家为了提升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支撑能力,实现从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转变,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自2010年将新材料纳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新材料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撑我国新材料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从2012年约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9万亿元,即总规模增长4.9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其在原材料工业产值的占比提升到15%(2012年占比为5%)。据工信部预计,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13.5%。新材料投资方面,公司通过基金投资了申赛新材等优质企业,并储备了一批区内外优质投资项目。未来在国内市场的培育下,预计行业也将具有持续的成长空间和机遇。公司也将继续深挖行业机会,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2022年,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中央坚持“房住不炒”总基调不变,强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年内多次释放积极信号优化调控政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策工具箱,并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调整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多地出现因期房停工导致的购房者集体“断供”现象,监管部门多次回应并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加快落实相关举措及配套资金,实质推动“保交楼”举措落地。与此同时,需求端政策优化贯穿全年,中央多次强调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通过降成本(包括降低房贷利率、降低交易税费等)、降门槛(包括优化限购、降低首付比例等),激活消费潜力;供给端支持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年内支持房地产企业信贷、债券、股权融资政策陆续落地,形成支持房企融资“三支箭”格局,房企融资能力进一步恢复。公司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聚焦医疗器械和绿色低碳两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上市国企要素整合优势和资本运作功能,以“园区运营+资本赋能”广泛链接区内外产业资源,驱动主业集群发展,打造“新兴产业投资运营和产城综合开发服务商”。以园区运营构建区域产业集群高地。聚焦医疗器械和绿色低碳两大产业,做大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建好省级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助力苏州市打造生物医药“一号地标产业”;由分布式光伏、绿色节能建筑及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能源站开发运营等业务切入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建设苏高新绿色低碳产业园,积极引入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绿色技术创新生态。以资本赋能驱动新兴产业创新升级。不断发挥上市国企优势,通过“战略投资+产业投资+财务投资”立体式股权投资体系和融资租赁等债权投资途径,满足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对于资金和资源的迫切需要,分享被投企业成长和产业升级红利;通过并购重组、分拆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放大资本价值,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以产城综合开发紧密服务主业发展。发挥创新地产、文旅商贸、水务等城市综合开发能力,围绕空间载体功能建设和区域人居环境升级,不断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园运营方面,依托收购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加快产业招商、运营、建设,引进一批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圈,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高地。绿色低碳产业园运营方面,将以高新区加快推动房屋建筑领域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建设为契机,扩大现有光伏发电项目规模,推进区内分布式光伏全覆盖;以中检、中软能源站为抓手,加强能源站等绿色场景建设;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园建设,并依托优质载体着力引进高质量企业,深化与大院大所、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围绕公司产业布局与转型方向,储备优质项目资源,获取投资收益;发挥基金平台优势,加强投资项目与公司业务的联动效应,支撑公司主业全面发展;提升投后管理能力,防范投后风险、赋能被投企业、拓展产业合作空间。创新地产板块以“云庭系”为品牌标签,打造更多精品项目,精益成本管控,促进品质利润“双提升”;文旅商贸方面以两大主题乐园为依托,做大做强“虹桥品汇苏州港”品牌,打造精品文商旅项目,加速部署升级复合业态,进一步优化营利结构;节能环保方面,深耕区域污水处理,延伸拓展管网运维、环保材料等业务,增进民生福祉,深化产城融合。房地产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当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房地产市场难以出现非常强劲的反弹。在行业变局中,“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不会变,房地产作为压舱石和支柱产业的地位也不会变,国家持续落实“因城施策”,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近年来公司投资业务规模持续增加,覆盖医疗器械、绿色低碳、新能源等行业,受行业市场变化、被投企业发展情况、公司投资决策等因素影响,投资项目的公允价值波动可能引起公司短期利润波动,投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风险。与此同时,公司的投资业务也可能面临投后管理风险及投资退出等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完善投决机制和项目投后管理,加强市场及行业研究,扩充人才队伍,提升综合竞争力。受市场竞争及区域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公司在市场开拓、日常经营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也逐步增加。产业园运营方面,因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周边产业园、开发区等竞品较多,招商及产业投资竞争激烈,且产业园租金收入与建设成本短期内不能完全配比,存在一定经营压力;住宅开发方面,受宏观环境影响,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房企的销售压力进一步加剧,资金回笼速度放缓,经营压力加大。公司将继续加大招商力度,做好园内企业配套服务,提高产业园运营能力;与此同时,提升城市研判、地块研究能力,加强项目利润率的把控;做好产业政策研究,用好房地产再融资政策,缓解资金压力,加快转型升级。